-
定向性和不定向性审美艺术
当我们漫步画廊或者欣赏精美的画册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品主题鲜明、强烈。你必须压抑住思想与情感中的许多“这样”和“哪样”地想法,按照艺术家在作品中安排好的一条主线去欣赏,否则你将不能很好的从中获得美感。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定向性审美艺术”。比如,当你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在
- 314
- 0
- 2
-
我们需要艺术统一的标准吗?
什么是好的艺术?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好象十分简单,但是又十分不好回答。简单的是,我们看见一幅作品,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它好还是不好。不好回答的是,它为什么好、不好又在那里?好和不好有统一的标准吗?艺术不同于科学,比如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由此被
- 180
- 0
- 3
-
“格物”随想
1齐白石曾说过:“我从来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无独有偶,丰子恺先生也这样对他的学生说:“不要画你们不知道的东西。”事实上,在今天的画家群体中,有相当多的画家依然热衷于选择“过去”的东西作为创作主题,而不是“现在”的、“当下”的或在“这里”的,为什么热衷于选择“过去”的东西或者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作为创作
- 85
- 0
- 2
-
“格物”随想之后
作者:杨 琼1《“格物”随想》一文发表后,得到了诸多读者朋友的认可和支持,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疑问的声音,诸如提出想象作品、神话题材作品等如何以“格物”、“似与不似”、“真与不真”之标准来衡量和评价的问题。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曾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但限于篇幅和思想指向之关系在该文中不太适合做过多的说明,现再
- 30
- 0
- 0
-
人家的“道理”,不一定是你的“道理”
说到问题、说到论理的事儿,最终道理只有一个,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一件事情,你这样做是对,那样做就是错,有科学标准、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在那里,所以自然毫不含糊。 但是,许多情况下,人家的道理,不一定就是你的道理。换一种说法,他这样做是对的,你如果也象他那样做,也许就错了。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修养不同
- 302
- 0
- 12
-
第一眼印象与百看不厌
关于艺术作品,个人以为,作者首先应该在形式上能够留住观众,抓住人们的“第一眼印象”。同时,在作品的内容、意境上追求有深度,力求“百看不厌”余韵画外。观众的第一印象是最纯真,而且是极少有成见的。作品的壮观宏大、小巧玲珑、或美或丑,在第一印象里是容易突现出来的。那些缺乏创造性的、老套的形式,是很难得到
- 312
- 0
- 2
-
我的启蒙老师“井”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个不明世理十几岁的少年。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画画,胡乱涂鸦。记得那年的寒假在贵州,我正在家里胡乱画着什么,来了一些农村来的工人,给每家粉刷墙壁,其中有一位长者,个子不高很瘦弱,看到我在画画,就过来问我:“你喜欢画画?”我说:“是呀。”他继续说:“你画的是国画吗?”我说:“
- 135
- 0
- 3
-
情绪状态与艺术欣赏
一个人心情愉悦的时候,往往易于接受那些形式简洁、色调明快轻松、浪漫气息浓厚的作品;然而,心情抑郁的时候,对那些伤感、悲壮的作品,更容易接受。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许多行为,对艺术欣赏也同样不例外,这样的影响都是在不觉中发生的。 任何一种过激的情绪,都会影响一个人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因为他的思维几乎被情绪所
- 114
- 0
- 4
-
闲谈艺术语言的影响力与其它
对于艺术语言来说,我不反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法。我想大多数人也是支持这样的观点的,就此问题,不是我想在这里谈论的。反正是闲谈,那么咱们就先聊点其它的吧。记得我少年的许多时光,基本上是在部队军营里面厮混过来的,很是喜欢和比我大些的士兵们在一起玩耍。部队军营是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它聚集了全国东西
- 121
- 0
- 4
-
关于南岛《寻找•月悲凉》组画的零碎思考
作者:杨 琼 2014/4/21 于湛江月是一种最适合叙事,也最适合抒情的艺术题材。古往今来,以“月”为对象进行创作的作品——文学的、音乐的、绘画的,等等——不胜枚举,具有代表性的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电视主题曲《十五的月亮》,如克拉姆斯科依的《月夜》、梵
- 195
- 0
- 6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