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性和不定向性审美艺术
2018-11-13 21:11:32
  • 0
  • 0
  • 2
  • 0

当我们漫步画廊或者欣赏精美的画册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品主题鲜明、强烈。你必须压抑住思想与情感中的许多“这样”和“哪样”地想法,按照艺术家在作品中安排好的一条主线去欣赏,否则你将不能很好的从中获得美感。

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定向性审美艺术”。比如,当你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在米兰圣玛利亚•德里•格拉奇修道院,所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时,你就必须了解犹大出卖耶稣这一宗教故事,否则,你就不能欣赏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场具有深刻人性的戏剧性冲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我国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輦图》,画中描绘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接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假如你对这段历史不了解,面对这幅作品你将会不知所措。同样,你若是没有读过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你就不能很好的领略到《琵琶行图卷》(清•吴历作)中,那时而急切、时而缓慢的音乐律动;你要欣赏《伯牙鼓琴图》(元•王振朋作)就要知道《吕氏春秋》中“高山流水”的故事。

诸如此类的作品有许多。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列宾所作的《列奥雷其杀子》等作品,均属此类。

从以上可以看出,定向审美艺术,多由一些历史事件、文学故事、宗教传说等为题材。所以,这类作品具有审美的定向性。颂扬什么、批评什么,在作品中都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定向审美艺术作品的指导性与说教性是显而易见的。好的作品往往能使观赏者忘记自己的被动地位,欣喜地接受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信息。

以上我们谈了定向性审美艺术的创作题材,是由绘画以外的政治宗教、文学故事、民间传说等,为创作题材的绘画艺术。

那么,什么是“不定向性审美艺术”呢?首先,不定向性审美艺术,有着自我形式的独立性。她不依赖于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用自己的形式语言,为受众提供更大的审美空间。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西方的现代艺术的作品。比如,赛尚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蒙德里安的《构图》,米罗的《星空》等……。把主观的梦幻变成客观的形式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在他的作品中,给观赏者创造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他不以为照抄梦幻有实际意义,而是用其手中的画笔创造梦幻。有趣的是,这类作品只有在观众的主观参与下,才能够说是真正完整的艺术作品。

中国文人的写意山水、花鸟,虽然是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但是,其创作目的早已超脱了对大自然的简单模仿。他们更重的是笔墨的韵味和“意”的表现。这里的“意”,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中国文人画中的许多作品,同样具有审美的不定向性。

近日,有幸听了一次摄影艺术家陈长芬的艺术讲座。他的摄影作品,大多数是围绕着鲜明的主题创作的现实主义的写实作品。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抽象的摄影作品。在介绍这些作品时,他特意强调说,有时,我希望作品模糊些、抽象一些,这样使我们有更多的幻想空间,在这之中,能使我们的审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他还告诫人们,面对这样的作品,不要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这样无助于你的审美。他要求人们,面对他的这些作品,要放弃传统的审美观念,放飞自己的思想……。

我以为,不定向审美艺术,对观赏者的全面的文化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这里的观赏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要主动的参与。要知道,一件成功的作品,是在你的心中才能最终得到完成。

2008年1月28日

陈军川(南岛)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