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岛《寻找•月悲凉》组画的零碎思考
2018-06-25 20:44:01
  • 0
  • 0
  • 6
  • 0

作者:杨 琼  2014/4/21 于湛江

月是一种最适合叙事,也最适合抒情的艺术题材。

古往今来,以“月”为对象进行创作的作品——文学的、音乐的、绘画的,等等——不胜枚举,具有代表性的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电视主题曲《十五的月亮》,如克拉姆斯科依的《月夜》、梵•高的《星月夜》,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描写也好,抒情也好,抑或象征也好,多少带有一些浪漫主义的忧郁和感伤的色调……

昨夜,南岛完成了以“寻找•月悲凉”为主题的一组小品创作,他说这组画是晚上看过新闻报道MH370和韩国“岁月号”沉没事件后一气呵成的。这两个事件可以说是今年以来最牵动人心的事件,每每提起,总是悲从中来——前者还在努力地寻找,后者一直处于救助不利状态。尽管我们总是沉溺于科学技术无所不能的幻想当中,但事实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无能为力。然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天,因为天知道一切,但天不言语——是我们逆了天,还是天已经表达得够多而我们忽视了?……艺术家通过“月”的不同造型来表现那个在遥远的太空注视着人类一举一动的“天”的意象,从这些不断变化的意象中,隐约可感受到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寻找•月悲凉》是一组充满现实意味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效果上来说有些类似前人的“水拓法”,但南岛用的手法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拓法。其效果完全是由水墨冲击所产生的。明暗、光感以及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尤其是在表现画面的皴斮上,给人以一种触动心灵的视觉冲击,其所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效果是传统笔墨很难表现出来的。尽管《寻找•月悲凉》这组小品只是一个尝试,正因为是尝试,所以艺术家侧重于在技法上寻求突破,致使情绪的表现稍微逊色了一些,无法完全做到意在笔先或意随笔到,但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审美感受来说,这组作品俨然已经成功了。

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艺术上的实践尝试亦可以看做是艺术家提出的问题。南岛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寻找”、“月悲凉”,就文字的所指来说是非常富于叙事和抒情色彩的,当它的涵义通过绘画来传达时,绘画的三维空间在时间的运动中便获得了四维叙事的表现形式。或许南岛事先并没有意识到要把这六幅一组的小品通过叙事性来表现作品应该呈现的四维空间,因此,在作品的布局上他并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如何进行具体形象的位置经营。

南岛的这组作品都是在27*24cm的卡纸上画的,作品的视觉中心在卡纸的中央,也是作品的实际画面所在的位置,画面垂直的上下方各落一枚印章,其余地方全是空白。当然,无须解释,这些不着笔墨的“虚空”对整个画面所产生的审美视觉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我的想法是(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的自我的认识),为了营造出作为成组作品应具有的叙事(四维空间)效果,如果作品在经营位置(即布局)上是能够做到有所变化,不管是表现“月”的升落、循环抑或“蚀”的过程,目的在于打破六幅作品在视觉上的对称性,不仅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运动状态,也获得了时间意义上的叙事效果,从而使叙事与表现更为完整地结合起来。事实上,这个表现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在欣赏这组作品时希望获得作品意义的心理需求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种行为,亦是一种态度,艺术作品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由爱所表现出来的牵挂和忧伤......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